News
日前,曾經紅火的一個在線教育公司成為輿論焦點,只是此次是因為辭退員工,瀕臨倒閉。 輿論說,2016年是在線教育的大限!
2012年MOOC(慕課)興(xing)起,教(jiao)育(yu)成為一個風(feng)(feng)口,掀起了一輪持續3年的在(zai)線教(jiao)育(yu)投(tou)資的狂潮,先(xian)有BAT高調介(jie)入,后有一堆風(feng)(feng)投(tou)瘋狂介(jie)入。
紛紛喊出了宏偉的(de)口號,動輒(zhe)就是幾(ji)千萬、上(shang)億美元的(de)投資,一批教(jiao)育名人(ren)涌(yong)入(ru)。這讓俞敏洪也無法淡(dan)定,他捶胸(xiong)頓足地(di)檢(jian)討:新東方20年最大失誤是沒(mei)有進軍(jun)在線教(jiao)育。
如果說(shuo)當初還(huan)只是開始,我們可以不斷(duan)講(jiang)(jiang)故事,講(jiang)(jiang)融資額度,講(jiang)(jiang)用戶數,現(xian)在就必須講(jiang)(jiang)收入、講(jiang)(jiang)利(li)潤了,誰(shui)能(neng)拿得(de)出這(zhe)張(zhang)成績單?
沒(mei)(mei)有(you),一(yi)個(ge)都沒(mei)(mei)有(you)。
今年上半年,在線教育投資個案與資金都大幅度縮水,固然與投資環境變化有關,但更重要的是方向性錯誤。
互聯網最(zui)基(ji)本最(zui)經(jing)典的商業模(mo)式就是利用一個免費(fei)的應用或者服務抓用戶,然后再轉化,因此用戶多少(shao)是重要指標。
用戶所謂的黏性成為質量的標準。從新浪到百度、淘寶、騰訊,莫不如此。 但是用這種互聯網商業模式驅動教育,是死路一條!原因很復雜,這里核心談兩個繞不過去的死結。
第一,教育服務消費是一個復雜消費,絕大部分無法通過互聯網完成消費過程,尤其是K12(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)領域。這(zhe)就導致所有從事K12的在線教育企業邁(mai)不(bu)過互(hu)聯網營銷這(zhe)道坎(kan)兒(er)。
很多家(jia)庭只有一個孩(hai)(hai)子,對(dui)孩(hai)(hai)子的教育極端重視,舍(she)得花大(da)錢,卻(que)不會輕易出手(shou):最根(gen)本的原因不是貴,而是因為(wei)試錯成本太高(gao),無力承受。
絕大多數孩(hai)子不會(hui)有兩次小升(sheng)初(chu)(chu),兩次初(chu)(chu)中升(sheng)高(gao)中,兩次高(gao)考(kao)。表面(mian)是錢,錢的背后實際是人生(sheng)發展機(ji)會(hui)問(wen)題。
因(yin)此,在(zai)孩(hai)子培(pei)訓(xun)班老師的(de)選擇上,家(jia)長往往是左打聽,右(you)試聽,折騰很(hen)久才能下決心(xin),絕不會輕(qing)率地在(zai)網上看(kan)(kan)看(kan)(kan)信(xin)息、評價就決定。
同(tong)(tong)時,教育服(fu)務(wu)的(de)評價(jia)(jia)是一個(ge)復雜評價(jia)(jia),和產品評價(jia)(jia)以及(ji)簡單服(fu)務(wu)評價(jia)(jia)不同(tong)(tong),至今也(ye)沒有(you)一個(ge)大家(jia)認可的(de)評價(jia)(jia)模式與標準(zhun),這樣(yang)就導致我們無法通過大數據提供(gong)(gong)一個(ge)客觀(guan)的(de)評價(jia)(jia)供(gong)(gong)大家(jia)選擇參考(kao)。
第二,教育服務對人的依賴性非常強,對技術與平臺是弱依賴,或者不依賴。教育服務與其他服務不一樣,對人,即老師(shi)非(fei)常在意,而(er)非(fei)技術與平臺(tai)的好壞。
如果你是(shi)一個(ge)名師,在(zai)一定程度上,規則由你制(zhi)定,是(shi)在(zai)廟(miao)里,還是(shi)教室,還是(shi)某個(ge)強大的(de)平(ping)臺上課,都無所謂。
同時(shi),因為教育服(fu)務的特殊性,在同等條件下,面對面的服(fu)務,永遠是第一選擇。也(ye)就(jiu)是說,教育服(fu)務本(ben)身(shen)很難完全數字(zi)化、互聯網化,更(geng)重要的是教育對技術與平臺(tai)沒有依賴,更(geng)不要談(tan)黏性。
從(cong)產品服務端(duan)看,難以(yi)完(wan)全(quan)數字(zi)化(hua)、互聯(lian)網(wang)(wang)化(hua);從(cong)營銷角度(du)看,因為教育消(xiao)費的(de)復雜(za)性,試錯成(cheng)本太高(gao),導致無法通(tong)過互聯(lian)網(wang)(wang)完(wan)成(cheng)最終(zhong)消(xiao)費,也(ye)就是說(shuo),在(zai)教育上(shang),互聯(lian)網(wang)(wang)營銷行不通(tong)。經典的(de)互聯(lian)網(wang)(wang)商業模(mo)式(shi)中,抓到用(yong)戶最后通(tong)過增值服務或其(qi)他服務轉化(hua)這一步走不下(xia)去(qu)。
于是,用(yong)互(hu)聯網的商業模式(shi)驅動教育就成了(le)一個(ge)“故事”,是死路一條。
對于K12,還(huan)有(you)一條更(geng)大的(de)紅(hong)線(xian)。最容易抓到(dao)學生家長的(de)方式是(shi)通過學校(xiao)以(yi)免(mian)費服務(wu)去抓,但是(shi),當你轉(zhuan)化時,即推廣銷(xiao)售你的(de)產品與服務(wu)時,必然會(hui)觸碰紅(hong)線(xian)。
這時哪怕一分(fen)錢(qian)的(de)收費,也是與義務(wu)教(jiao)育定位(wei)違背(bei)的(de),一個(ge)舉報,教(jiao)育部門一聲令下,你所有的(de)用戶(hu)都會化(hua)為(wei)烏有。
正是(shi)這兩道坎兒,導致用互聯網(wang)模式驅動教育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K12教育的OTO只(zhi)能是(shi)傳說。
但是,這并不等于互聯網+教育是死路一條。
互(hu)(hu)聯(lian)網滲透并最后(hou)改變教(jiao)育是必然,只是這(zhe)和經典的(de)互(hu)(hu)聯(lian)網商業模式無關。試圖從(cong)教(jiao)育+互(hu)(hu)聯(lian)網的(de)市場分一杯羹,沒(mei)有捷(jie)徑,但有幾條踏踏實實的(de)生存之路。
第一,踏踏實實把自己定位為教育的技術服務商,掙自己的服務費。
無論是對學校,還是培訓機構(gou),你用自(zi)己的教學管理(li)平臺、學情系統、直播技(ji)術等(deng)去(qu)掙自(zi)己應得的錢就行了(le)。
第二,踏踏實實與教育機構合作,做一家在線教育服務或者產品公司。
換(huan)句話說,你就是一個培(pei)訓(xun)機構(gou),只不(bu)過(guo)用了網絡手段(duan)。對于此類機構(gou),強烈推薦以容錯成本低的領(ling)域開始,比如大學后(hou)的培(pei)訓(xun),以及技能培(pei)訓(xun),或者說職(zhi)業培(pei)訓(xun)。
其(qi)現實(shi)意義就(jiu)是可以有多次(ci)機會,目的就(jiu)是破解(jie)容錯(cuo)成本高的死穴。目前(qian)市場上活得不錯(cuo)的,都(dou)是此(ci)類在線(xian)教育(yu)公司,但(dan)它們和(he)獨角獸無關,和(he)經(jing)典的互聯網模式(shi)無關,其(qi)本質還是教育(yu)。(來源:中國(guo)青(qing)年報(bao) 作者:陳志文)